编者按:2016年2月26日,人民日报第15版,刊登邓建胜的文章“污水处理厂为何不治污”, 指出应以治理污染为本职的污水处理厂,却成了超标排污大户。对此,原环科院副院长夏青三度撰文,对该篇文章的论点提出质疑。
夏青简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兼总工程师。1978年起,开拓了中国水环境容量、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是环境规划、环境标准、环境标志领域的著名专家。主持了长江、黄河等五大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担任了淮河、太湖、南水北调东线治污规划技术总负责;参与制修订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建立并完善了中国水环境分类管理系统;指导建立了世界最大的中国水环境功能区划地理信息系统。担任多项国家科技攻关课题、专题负责人,并多次荣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出版专著20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
一评:“污水处理厂为何不治污”真乃一篇奇文
2016年2月26日,人民日报第15版,刊登邓建胜的文章“污水处理厂为何不治污”,由于文章冠以“人民日报说道”,来头很大,故认真阅读学习,读后发现此文有诸多新奇之处,值得关注。
第一奇:题目奇。以污水处理厂为何不治污为题,没有地域边界,对全国污水厂都是随时可扣的大帽子。但是看内容,却只有甘肃例举超标企业有35.7%是污水处理厂不达标,却无超标厂占总数的百分比,就人人喊打?只说明污水处理厂只打捞、过滤、缺少实质性处理,是工艺不当,还是偷排,不做分析,:就对污水处理厂扣不治污的大帽子?过去20年,全国水污染物总量削减,基本压在污水处理厂肩上。现在业内不满足于此,正在污水无害化、能源化、资源化下功夫,争取污水处理厂变再生水厂、新生水厂,主流正是向生态文明的新境界迈进。用不达标厂的违法案例能否定污水处理厂的作用和主流吗?能扣上不治污的大帽子吗?
第二奇:推理奇。以甘肃污水处理厂超标排污,推出“人人喊打”,接着推出“污水处理厂成了新的污染源”,再推出“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现行标准是十几年前指定的,明显滞后于当前环保形势。”明明是超标案例,不分析为什么超?特别是氨氮超4倍,是不是有工业废水?有问题找原因,却用混乱的逻辑推推出标准滞后?指标“滞后”不达标,指标“先进”了就能达标?
第三奇:论据奇。该文以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浓度达不到地表水五类标准说明排放的是劣五类水为论据,说明加严标准的必要性,这是最奇之处。试问,雾霾如此严重,所有的大气治理设施排放尾气远劣于大气二级质量标准,要不要将所有尾气处理设施都要求达大气质量二级标准?再回到水,排放标准与质量标准的衔接有混合区,还有不同功能区的不同水质标准,需要因地制宜、因水而异,不能泛泛而论。有需要,可以要求污水处理厂达直饮水,但不是全国都要这么定标准,这一论据奇在没有把老百姓的纳税钱放在心上,导向“过度保护”,导致“不足保护”。
第四奇:结论奇。治本之策的结论是提高排放标准,严加监管。为此,既要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又要铁面无私。如果这就是治本之策,中国的水环境改善真是指日可待了。事实并不如此,因为生态文明的新要求是山水林天湖、自然浄化,绿色、低碳、循环,不再是用投资、能耗换污染物削减,源分离、清洁生产、环境质量导向应成为结论的新思维,排放标准只是与环评、规划、排污许可证相融合的一个环节。以偏概全,总不能自称是治本之策吧。
第五奇:目的奇。此文借甘肃省有污水处理厂列入超标企业占三分之一,借题发挥提出污水处理厂提标是治本之策,是生态文明要求。是为国家绿色吗?是为污水处理厂达标吗?是为中国地表水洁净吗?看不明白。还是为了管理好污水处理厂吗?为污水处理增加运行费吗?也没说清楚。探求人民日报目的很重要,因为前已述及,这是人民日报说道,是说生态文明之道?还是污水处理之道?因为打着人民日报的旗帜,绝不应该等闲待之。
一篇小文,由于是媒体就专业领域技术问题发表纲领性观点,并以生态文明和治本之策为旗帜,确实可以评价一下,“人民日报说道”真代表党的喉舌责任和体现生态文明的社会责任吗?
二评:提高排放标准不是治本之策
“人民日报说道”提出“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现行标准明显滞后于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治本之策是相应提高排放标准……”。这一观点并不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也不能称为治本之策,需要澄清认识,正确导向。
首先,治本之策应从源头抓起。大家都记得钱易院士最近不厌其烦的讲黑水、黄水和灰水,她老人家期望用世界给排水协会区分污水类别的事实引导国人从污水源分离的理念出发,从污水处理厂的输入开始,实现清洁生产,推进污水资源化,这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每天处理1.6亿吨的生活污水,已饱受粪尿之苦,污水处理厂90%的氮、70%的磷,都是人粪尿带来的。因为粪尿,处理厂总氮、总磷达一级A标准投入大,成效低;全国处理厂年产3千万吨污泥,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中水消毒除味后仍难符人意。
在生活中非常方便的一冲了事,一方面造成粪尿营养物进入农田循环链的断裂,另一方面造成污水处理厂用高能耗去除粪尿营养物的弊病。为了绿色低碳,德国科学院预测本世纪中叶城市下水道将发生革命。那时,城市将重新出现200年前的景象,粪尿不进下水道,街上行驶着运输有机肥的车辆。城市污水处理厂则不再是高耗能污染源,结束用纳税人的钱在尾端消减污染物的历史,代之以在前端变废为宝。
厕所革命和下水道变革才是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污水治理治本之策,才有可能实现污水处理厂绿色、低碳、循环的目标。试想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将不包括黑水和黄水,主要污染物将变为商品肥进入农田;农村不再用化学肥料,确保城市食品和饮水安全;城市下水道也不再输送粪尿营养物,城市工业文明回归农业生态文明,这将给百姓带来多大的实惠。习总书记提出的厕所革命就包含人性化、资源化两个要求,融汇在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中。美国人比尔·盖茨呼吁世界重新设计厕所,世界标准化组织成立不连接下水道的厕所国际标准专委会,都表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的厕所革命和下水道变革与世界同步。
其次,排放标准不能随意加严。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立的两类两级中国环境标准体系,规定了质量类标准基于保护水生生物和人体健康,排放类标准基于技术经济可行性。国家级标准管全国,地方级标准反映地方特征,严于国家标准。在这样一个大体系中,排放标准只是水污染治理大系统的一个环节。这个大系统是:
1、以环境质量为核心,对实现质量标准的要求有具体规定;
2、依靠环评对空间布局、行业总量、市场准入进行导向;
3、防治规划对优先控制单元输入响应有结论,治污重点有方案;
4、排放标准则对全国污染源最佳实用技术和可行技术的采用提出执法要求;
5、排污许可证则对全国固定污染源实行一厂一个标准,一个排污口一个限值,一个水期一个最大允许排放总量,这样精细化的控制排污当然比排放标准要更为体现因地制宜、因水而异。并对实行浓度控制或总量控制提出排污限值,排污限值区分排污口、水期、和时段。
因此,正确的排放标准一定是处在水污染治理的大系统决策中,反映国家技术经济可行性,促进多种环境管理手段并用。必须反对任意加严排放标准限值,搞一个特别限值去抢占环评、规划、特别是排污许可证的执法空间;更反对用特别加严的“一刀切”国家标准去否定地方标准和排污许可证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留给排放标准的任务最重要的是研究各类污染物最佳处理实用技术和可行技术是什么,并针对国家治污方略提出不同的治污达标基本水平作为底线。不是关在屋子里编标准,而是认真的请教各工业行业、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专家,研究适用于中国污水无害化、资源化、能源化的技术有哪些,筛选可广为推广的达标技术。
真正的污水治本之策正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完善,只有深入实践,才可能获得真知。
三评: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是什么
“人民日报说道”以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为根据,提出三个结论:“污染物排放现行标准明显滞后”,“提高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尽快将排污标准与地表水国家标准相衔接”,我们先不必从专业角度论及三个结论是否正确,而应抓住三个结论的绿色旗号,优先讨论应该怎样去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
公众需要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必须以人为本。这一道理尽人皆知,无人反对。但环顾现实,推进绿色发展的阻力仍在于是否以人为本这样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上。所谓“排放标准与地表水国家标准相衔接”就是在以人为本上缺乏深入思考。
如果提问,我们天天搞发展为的是什么?答案当然是为了人民生活质量提高。那再问一句,为什么出了那么多的过剩产能?显然是发展机制上出了问题,决策大兴土木发展各类项目时,没有真正考虑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有什么关系。习总书记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绿色长江、生态长江看的比长江经济带GDP大增长更重要,是因为绿色和生态能给长江流域人民和后代留下更多财富,这其实是绿色发展的顶层理念,管着各种小道理。再回到排放标准这个小决策,可以要求全国的污水处理厂都实现地表水要求,且不说地表水与再生水的差异,只讨论盲目提高全国污水执法底线,让老百姓多掏多少钱就足够了。因为,本来可以利用环境容量减少投资的条件被废弃了,不同功能区水质管理目标减少投资的差异性被忽视了,达到同样水质标准可以为老百姓节约的水费仍旧需要百姓掏出来。老百姓得不到实惠的决策,不应归为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再问一句,各部门天天创政绩为的是什么?答案也很清楚,当然是为了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但是,以建设项目为基础、以GDP为评价指标、以各部门执法权限为边界的传统发展模式,为什么还很有市场?显然在各部门合力推进绿色发展上又存在问题。谈及绿色发展,习总书记从来没有具体要求哪个部门单独实现绿色,强调的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和“生活、生产、生态”三生融合,针对的就是发展模式的变革,改变以牺牲环境和人民生活质量的发展方式。只有各部门形成合力,把青山绿水作为金山银山,使建设项目与山水林田湖无缝连接,才有绿色发展。“人民日报说道”在提高排放标准上做文章,仅有利于污水处理厂运营企业拿到更多的运营费,并不有利于环保、水利、住建、农业、林业等部门合力治污,对于形成新的绿色发展方式并不起推动作用。
当前,推行绿色发展模式最应反对概念炒作。比如,“土十条”尚未问世,就有了可以拉动几万亿治理市场的说法,不反对算投资账,但最严重的缺失是,没有告诉老百姓这些投资能回报老百姓什么,因为绿色发展时代不能只谈GDP,不谈生活质量改善,不谈GDP带来什么。概念炒作的例子表明,即使是治理土壤这样的绿色发展好题目,也必须端正绿色发展的理念,把投资和效益与百姓的生活质量提高真正的联系起来,这才能真正按自然规律搞项目,为人民造福。污水处理厂盲目提标同样有概念炒作之嫌。
针对绿色理念落实中出现的概念炒作问题,环保部陈吉宁部长及时指出“大治理不是几万亿”,“只是一个过程”,表现出开拓绿色时代新环保的情结。生态文明时代的建设项目新特征,最主要是绿色、低碳、循环。环保项目更应珍惜人民的钱,要让钱能生钱,让环保在变废为宝、在青山绿水中挣钱,让生态环保成为发展优势。习总书记强调长江开发以长江生态大修复项目为引领,让我们看到了生态环保成为发展优势的前景。因为青山绿水没有替代品,为当代、为子孙后代着想,只能首选绿色发展,这才是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的真谛。
我们从上到下的思索理解,可以懂得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崇高理想;我们从下到上去勤于实践,可以享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是在为社会积德,为公众造福。在不断地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反复认识和实践中,生态文明才能不断发展,以人为本则顶天立地的形成丰碑。
这样看来,“人民日报说道”抽掉了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的魂,忘记了用百姓的感觉、百姓的实惠来校验污水治理治本之策,所以难接地气,难以跟着百姓感觉走。
附原文:
人民日报说道:污水处理厂为何不治污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邓建胜
以治理污染为本职的污水处理厂,竟然成了全省超标排污大户。如此怪事,最近发生在甘肃省。
甘肃省近日点名通报全省14家超标排污企业,污水处理厂居然占了35.7%,其中白银市平川区清源污水处理厂的氨氮最大超标倍数为4.12。专业治污机构成了人人喊打的超标排污大户,让人费解。
治污者为何变身排污大户?最直接原因,是这些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监管出了问题。一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污水处理环节偷工减料,甚至形同虚设——只在政府部门上门执法检查时才开机应付一阵,平时所谓的治污,只是对进厂污水中混杂的漂浮物简单打捞、过滤,里面的氨氮、重金属等主要污染因子,则没有实质性的处理。
污水处理厂成了新的污染源,看似让人匪夷所思,这新闻却道出了一些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尴尬存在。一方面,大家对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越来越重视,甚至将水体变清、环境改善等重任都寄托在它身上;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起步晚、标准低,哪怕是按现行标准实现了达标排放的,它排出的大都还是未达公众期待的脏水。
比如,根据现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其达标排放化学需氧量(COD)的最高许可范围在50—120毫克/升之间,但这一要求远低于地表水国家标准——三类水COD最高浓度是20毫克/升,即使被视为污浊的地表五类水,其COD浓度也不能高于40毫克/升。这就是说,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的大量污水,仍可能是超出人们预想的劣五类水!
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现行标准是十几年前制订的,明显滞后于当前的环保形势。如果不尽快将排污标准与地表水国家标准相衔接,那么我们就无法指望污水处理厂总是能流出让公众满意的清水。因此,治本之策,在于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提高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铁面无私严加监管。
编辑:李艳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