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绍兴水务管网漏损控制案例启示:如何打赢一座城市的“地下保卫战”

时间:2015-10-30 14:30

来源:E20环境平台

作者:李敏

评论(

供水管网是城市供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人们誉为城市的“大动脉”,但因为在其运行当中,由于各种无法预测甚至是无法控制的因素影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管网漏损情况。据了解,目前我国654个城市平均管网漏损率超过15%,最高达到70%以上,尤其以农村愈发严重,总体距当前国家基本漏损考核指标12%及发达国家的6-8%还有较大的差距。

近几年,我国水务公司在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方面逐渐重视起来,不少水务公司积极探寻防漏损的方法及途径。绍兴水务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前提,大力推进工程建设,深化科技创新,健全机制保障,管网漏损率从2000年的21%降低至目前的3.68%,连续7年控制在5%以下,每年节水量为1000万m3,接近于一个西湖的水量,因此成为国内供水管网防漏损方面的标杆案例。

绍兴水务在管网防漏损方面的成功,为我国树立了城市供水管网防漏损方面的成功案例,总结其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从头做起,构建控漏顶层设计

首先,绍兴水务从思想上确立了管网防漏损的重要性,从理念上确立了以漏损控制为中心的工作目标,树立科技化、系统化的管理理念。其次,将主体思想细化入规划,比如将漏损控制工作纳入企业经营发展规划——《绍兴市水务集团建设社会型责任企业五年规划》(2012-2016年),制订管网调度、巡检、抢修等重点岗位工作标准手册、岗位作业指导书等。再次,实行目标管理,明确目标,从2002年开始,力争每年下降2-3个百分点,经过5至10年的努力,使管网漏损率控制在5%以下。同时,还成立了控漏工作小组,制订管网漏损控制考核管理办法及奖励措施。

二.基础改造,加强漏控硬件建设

绍兴水务针对老旧城区推行硬件改造,从源头上控制管网漏损,推进旧管网改造。制订管网更新改造计划,对使用年份较长、质量差、漏水频繁的管线进行改造。在改造过程中坚持高标准,选用优质管材,DN100及以上新建管道采用钢管、球墨铸铁管;DN100以下新建管道采用不锈钢复合管,确保合适的地方用合适的管,保证供水管网的科学“健康”。同时,在管网改造过程中,绍兴水务强调做好地形条件复杂工况下的管网基础、接口处理等工作,做到高效高质的工程管理工作。

三. 技术创新,科学控漏“三步走”

要想改变管网漏损的严重现状,降低漏损率,单纯依靠硬件改造是远远不够的。科技力量、互联网+思维,成为实现科学控漏的必要条件。

绍兴水务在防漏损运作时首先优化完善了分区计量系统。通过精细划分计量分区(在供水区内合理设置5个管网大区、29个小区,1095只小区总考核以及15500只楼门考核表,形成网格化分区计量格局),构建水量分析机制(实行片区瞬时、小时、日、月水量平衡分析,实现即时预警不处置),在各管网片区的关键节点安装渗漏记录仪,监控分区内主要管道漏损隐患等措施,实现科学控漏第一步。

绍兴水务还深化应用管网信息系统,采取实时动态监控,科学设置在线监测点,利用SCAD系统实时监测管网运行,对管道的运行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制定并合理实施管道调度方案。

最后,通过建设智能管网系统,构建综合运行分析决策平台,实现对管网运行的综合分析和智能管控。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特定区域瞬时流量、时段流量、大用户流量进行联动分析并结合压差变化,对突发爆管、泄漏及时预报定位,实现科学控漏第三步。

四. 健全机制,建立有效制度保障

为了确管网防漏损工作能多方协力,共同完成,绍兴水务建立激励机制,明确责任主体,明晰管理边界,构建全员控漏体系。形成奖罚制度,比如细化年度指标,将职工工资总额20%作为漏损奖。严格计量制度,比如建立类似身份证生命管理特征的表务管理制度。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要做好一座城市的管网防漏损工作,首先需要从政府、水务公司乃至普通市民的思想意识上产生内驱力,意识到城市供水管网防漏损的重要性以及迫切性,要加快建设管网节水工程;其次,要在管网防漏工作中摸清“家底”,对老旧城区的管网进行普查,不盲目改建,也不放任不管,做好数据动态更新;再次,要重视科技化的精细管理。以绍兴水务为例,通过分区计量和精细管理,使漏损率、产销差率从2000年的21.05%、21.57%分别降至目前的5%以内;停水次数由25次/年下降至3-4次/年;漏损水量减少近1000万m3/年。要运用科学管理和大数据分析,利用智慧水务提升防漏损工作效率。最后,一定要重视队伍建设,加强检漏队伍,强化抢修队伍。

古人云,成功之路中要有“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在一座城市的“地下保卫战”中,如果我们能做到“智慧创新人和”,相信我们的地下管网将会为我们节约出更多的宝贵的水资源。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