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污泥量产生量(按含水率80%计)不到3000万吨,“十二五”污泥处理处置总投资达到350亿元,中央财政性资金不是难点,污泥处理处置费用处于相对合理区间。那么,到“十二五”末期,是不是每个省都能实现污泥无害化处置?在2014(第六届)上海污泥热点论坛上,国家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与评估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王凯军的问题发人深省。
图为:国家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与评估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王凯军
王凯军开诚布公地认为,政府的认知与实际情况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以北京为例,2008年前投资80亿元新增250万吨污水处理能力,2008年又投入50亿元,投资合计达到130元亿,但是污泥问题却迟迟未能解决,“污泥处理第一大案”便足以证明。王凯军分析,在政府的优先次序里,能源安全、国土安全、食品安全等均优先于环境安全,“怎样在适合国情的情况下,将污泥问题列入政府的视野,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回顾污泥技术路线,王凯军指出,国家、职能部门和技术界各方都存在职责缺位,表现为行业管理、技术设计和监管部门在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没有把污泥减量化、稳定化和无害化处理作为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必备环节,“重水轻泥”现象并未改观。
他指出,在我国污水处理发展的起步初期,天津纪庄子、北京高碑店、杭州四堡等一大批大型污水处理厂采用了正确的技术路线。但是在接下来的污水处理超常规发展期里,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技术界却彻底否定了厌氧稳定的技术路线,采用了延时曝气(氧化沟)具有稳定污泥功能或不具备污泥稳定功能(SBR)工艺的好氧污泥稳定方法。同时,在政府引导下将填埋场作为污泥处理、处置的灵丹妙药。
“在污水处理高速发展期,中国污水处理界错误地选择了欧美低负荷、高投资、高能耗的延时曝气工艺的技术路线,影响至今无法消除,是技术界很大的一个失误。”
到污水处理发展的成熟期,2010环保部办公厅却颁布了一纸《关于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污染防治工作》,文件提出:“污水处理厂以贮存(即不处理处置)为目的将污泥运出厂界的,必须将污泥脱水至含水率50%以下”,这被产业界解读为是对全国所有污水厂的要求,导致全国各地上马高干脱水设施,将临时性措施理解为永久性措施。在政府的引导下、在技术界整体失语的情况下,污泥处理普遍采用了直接高干脱水的技术路线。
“处置50%是低效率的政策。”王凯军指出,“污泥走向高干脱水路线,而不是以处理处置为目的,是对污泥处理产业的又一个误导。”
中国的污泥处理错误地迈出了一步、两步甚至三步,导致了污泥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王凯军呼吁:“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技术界的认识,呼吁政府改变这种错误的方式。”
他指出,目前中国污泥处理界正面临重大的历史抉择。“首先,污泥处理必须有准确的定位,即污泥处理是污水处理厂污泥减量化、无害化和稳定化的有效、必备的环节。其次,才考虑能源回收和资源化的技术。”王凯军认为,污泥处理标准还遗留三大问题:其一,标准的主要考核指标缺乏可操作性;其二,标准没有解决污泥农用及土地利用的监管问题;其三,关于与煤掺烧相关标准问题。“污泥产量缺乏计量手段、好氧发酵稳定化程度等都是阻碍污泥产业发展的问题,尤其是煤掺烧,既没有解决标准问题,也没有解决稀释排放,致使一个时期内燃煤锅炉焚烧成了主流方向,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污泥处理主流技术之一的焚烧必将面临重大的阻碍。”
编辑:蔡囊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