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中持绿色研发与实践并举 大力扩展业务领域

时间:2012-11-07 09:35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朱丽娜

评论(

近年来,污泥作为污水处理的副产物颇受关注。根据《中国污泥处理处置市场分析报告(2012版)》,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每年产生的“脱水污泥”近2200万吨,其中80%污泥未得到有效处理。如何安全处理污泥,同时合理利用资源,变“废”为“宝”,将污水处理进行到底,已经成为业内人士广泛关注的课题。11月2日,北京中持绿色能源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凯接受了中国水网的采访,对公司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建设项目及业务拓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北京中持绿色能源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邵凯

研发与实践并举 实现污泥处理处置

中持绿色拥有专门的研发团队,据邵凯介绍,每年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有上百万,2012年约投入500万。中持绿色将每年形成的专利数量、专利转化成产品数量及产品形成的项目数量作为研发团队的考核指标。目前,中持绿色拥有3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

2012年7月5日,中持绿色的分级分相厌氧消化技术和污泥加钙碱性稳定干化技术分别被列入《2012年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范技术名录》和《2012年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邵凯在介绍这两项技术时强调,污泥处理领域没有最好的技术,只有最适合的技术。

分级分相厌氧消化技术。邵凯介绍说,该技术是国家科技部“863”重点课题,获得国家发改委专项资金的支持,所谓“分级分相”是指在不同温度级,呈现不同生物相,与传统的厌氧消化相比,分级分相厌氧消化的沼气产量提高30%,消化时间缩短30%。该技术是中持绿色在宁波宁海建设的绿色基础设施项目的核心处理技术,该项目对宁海市7个污水处理厂的污泥、粪便、餐厨垃圾等有机废弃物进行综合解决、集中厌氧消化。通过区域性的集中处理,可以提高整体的厌氧消化率,产气量也会大幅提高,同时,降低了停留时间,缩小了整个厌氧消化反应器的体积,从而达到降低投资成本的目的。邵凯表示,宁海项目自今年4月投入运行以来吸引了多地政府及业内专家前来参观,得到行业的高度认可。

污泥加钙碱性稳定干化技术。该技术是将生石灰按一定比例与脱水污泥均匀掺混,形成碱性环境,利用反应放出的热量形成的高温环境,达到杀菌、降低含水率、钝化重金属及改变污泥性质的处理技术。邵凯指出,加钙稳定干化技术比其它污泥处理技术的运行程序简单,处理成本、投资成本、建设成本均较低,是一种快速、有效实现污泥无害化和稳定化的方法。2009年9月,廊坊在创建生态模范地级市时采用该技术处理污泥,实现了国家要求的“污泥处理率为75%”的硬性指标。邵凯强调,中持绿色用2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廊坊6个污水厂的污泥处理,处理后的污泥含水率从80%降到55%,污泥颗粒化程度高,可用于垃圾填埋厂的覆盖土、路基土及水泥熟料。目前,该技术已被应用到广东、山东、河北、四川及浙江等地共20多个项目中。

拓展业务领域 拓宽市场空间

“污泥处理具有非常强的政策趋动性,为进一步推动公司的迅速发展,除污泥处理以外,公司也进一步拓展了业务领域”,邵凯介绍,2010年,中持绿色积极向有机废弃物领域拓展,并提出城市绿色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理念。城市绿色生态基础设施是以协同厌氧消化技术为核心,对区域内的污泥、餐厨垃圾、绿化垃圾、粪便等有机废弃物进行综合处理处置,包含对不同物料设置的针对性预处理设施,以及回收有机废弃物中的生物质能进行利用,残渣用于园林绿化、农用、矿山修复等进行土地利用。但同时他也坦言,由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领域较广,相关的上级政府管理部门较多,想要独立的将占地、投资、管理等问题解决,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因而目前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商业模式。

2011年底,中持绿色以“垃圾填埋厂的治理以及土地再生利用”为切入点,进一步向固体废弃物领域拓展。随着城市的扩张,垃圾填埋厂与城市距离越来越近,其附近3~5公里的土地价值受到影响。中持绿色通过对垃圾填埋厂进行整形、覆盖、布管、好氧修复及综合监控等全方位的治理,使其达到无害化的标准,释放被占用的土地资源,最大程度的改善周边环境,提升城市土地价值。

服务是中持绿色的核心产品

中持绿色作为一家技术服务型公司,邵凯指出服务是企业的核心产品,中持绿色为客户提供贴心、满意的服务是其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中持绿色提出“长期客户”的概念,可以为客户提供咨询、设计、投资、建设、运行、扩建、提标、技术方案以及相关政策等成体系的服务。在项目建设前期,中持绿色因地置宜地为客户有效地甄别最适合、最经济的技术路线。随着业务的拓展,中持绿色所提供的服务将完全超越传统“环保公司”所能提供的服务范畴。

最后在谈到目前我国污泥处理市场存在的问题时,邵凯说:“如果我国的污泥处理处置市场能像污水处理一样,能够与节能减排挂钩,出台国家强制性的法规及清晰的考核、量化的指标及有效的收费机制,这样将有助于污泥处理市场的发展。”

编辑:朱丽娜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