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7-24 09:44
来源: E20水网固废网
作者: 薛涛
3、由此可见,一个管理者其实是锋芒不显,大音希声的,此为“其不欲见贤”。
在管理学角度理解老子的无为,绝不是俗世理解的消极,而是极高的管理水平境界。此外,别以为“无为”是“不作为”,无能的管理者(比如某些体制内空降领导)取巧而照搬以上,在事的见解上无法超越下属,则不能定战略;自己下手也做不过手下,只好故弄玄虚。这种,看似也是无为而治,其实就是东施效颦。
读本章后记:
至今读来最带感的,就是老子的这一章,就我所需而视之,有始有终,浑然一体。从前三十年改革红利到进入内卷时代三十年的当下,更加贴切前1/3的内容;在此大背景下,个人如何成长,格局是隐藏不易见的天花板;追求前言所述的三对管理能力的提升,是显见的阶层攀登之径,重要性与之前的时代相比,更加超过了某种客观的技能。
既然世道愈艰,为何更要做“有道者”,我个人是这么理解的:一来,从相对最俗的欲求而言,只有做“有道者”,摸“圣人”途,才能全面提高“认知力”,提升自己待人接物的能力,也才能在逆风中逐渐改变自己的境遇,获得相对更大的成功(此处成功的定义,也可以是多元的)。二来,即便如上所述有所改善,工作和生活也会变得更加不易,太轻松的获得完美的日子时代已经永远过去(其实更高维度看本来就不曾存在),如果不能要求自己尽力去追求“道””,在“格物致知”中获得乐趣,人就活的像下一章说的“刍狗”,为物欲情欲所驱使,为偶然得失所起伏,那么,只会加重下一个时代的外部客观条件对自己的伤害。三来,很多人不能理解巴菲特的矫情(开破车、住小房、吃麦当劳),也不能理解北大韦神的状态,如果曾经摸到过“道”,由此体验过心流的喜悦的人,才能理解他们,其实这也类似佛经里所说,他们为求“真”,已经不再处于挂牵身外物的“刍狗”状态。
最近,我发过一个朋友圈,觉得半百年华下,需做三”J”,减、戒、静:
减,减掉无效的精力支出,包括慈悲;时间越来越珍贵,要多用在首先完成俗世间的责任,以及从那三对管理实践中去更多的摸索“道”,并学习凯军老师,将之更多的“奉”出来,这个是大慈悲,由此,一些小慈悲也就自然不做了(最近已经拒绝了不少小求助),希望大家理解。
戒,戒掉所有不利于健康的行为(比如烟、大酒),这点也很有感悟。最近某晚的会员圈层酒局中,竟突然对烟一点都不想,也无所谓戒,自然也就戒了,这个小体验,真的和道德经里面的“道”一致。此外,最近为赶写这几篇感悟(后面要完成工作责任出差服务会员去了),每天只睡四小时,却并不觉得有什么苦,如果觉得努力奋斗是很苦的,在这个内卷的时代是断断不可能成功的。(“铁杵磨成针”的谎言,我以后找到道德经对应的章节再给大家拆解),这个道理,也和我在戒里悟到的“道”是相通的。昨晚酒只喝三分,也做到了话谈五味,这个,以前也是做不到的。
静,静下身心,多深思,找心流。减的一部分目的就是为了这个,当你偶尔能做到物我两忘,你就能理解巴菲特和韦神,其实是一种人了。
第七十七章作为我解读道德经的第一篇,是因为它太完美的契合了我终身修习的管理学门派(前言中所述的三对词)的一些进展,并且一直在给我大启发。我由此做了较多的批注,希望帮助读者找到我立意的入口。之后,解读就会简洁很多。在此,我为我的“啰里啰嗦”先表个歉意。
二、《道德经》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别人的译文:
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此处“百姓”应指贵族与平民)。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吗?空虚但不会穷竭,发动起来而生生不息。政令烦苛反而加速败亡,不如持守虚静。
我的体会:
“仁”在这里应该理解为爱,爱即为私。没有爱就没有恨,没有私就没有偏。公平无私,统一标准,是《道德经》第五章这两句经典的话,可运用于管理学的第一层意思,相对浅显。之于管理,此处也算点中要害。但是更深入一层,管理者在做人事管理方面的决策时,一定要撇弃其本人对被管理者的感情喜好,要还原到客观评价他的能力,之于部门及公司整体的定位而对他的需求上来看。所以,于此处,管理者不可仁,这是第二层,超越了公平无私的问题,也超越了公平与效率的矛盾问题。此外,太公平则无效率,社会学角度是如此,管理学角度其实也是如此,此处已偏离老子原文太远,不再展开。
回到“仁”的问题,德鲁克的知识管理学说的解读系统里有典型的一句话,“对上管理、对下负责”。那么,不就是要对下属“仁”吗?该如何解决此处与老子的“不仁”的矛盾呢?成为“有道者”的挑战恰恰就在于此了。老子在关键性的四十二章(下篇解读)中提到,也是大家最爱说的“二生三”,背后其实就是解决这个矛盾体的金钥匙:管理者必须在完成上述出于公司利益的思考之后,再次回到对可造之材类下属的本人发展需求上来(注意“下属”前的定语),为他做一些传授,乃至尝试思考创新以谋求相关的一些组织安排甚至组织变革,并由此实现属下个人与组织的共赢(此处依然是不仁的)。能做到这个的管理者,才完成了优秀到卓越的进阶。所以,做到第一层的管理者,仅仅是达到最低要求的基本合格的层次;到第二层的,是优秀的;做到第三层的,才是卓越的“有道者”,此处,需要真的理解德鲁克之人性、稻盛和夫之韧性、老聃之仁性。这里讲的事情,其实也呼应了我与陈春花教授多年前曾经隔空辩论的一篇文章,大家可以参详段末的链接。话说那时候陈教授声望依然处于巅峰,敢于切磋,是我读陈的文章系统,能感知到她自身管理实践并没有超过十年,学习、旁观和总结发挥是她的主战场。那么,熟悉“金庸群侠传”游戏的知道,野球拳对阵各大武功秘籍的优势,类似的,也让我敢于在熟悉的地盘上与之探讨(薛涛:要避免“二分思维”-评析北大教授的“管理不能大于经营”)。
编辑: 李丹
目前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此前分别在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现任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易二零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湖南大学兼职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生校外导师,天津大学特聘讲师,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PPP双库的定向邀请专家,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注册专家(基础设施与PPP方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库专家、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化学品和废物环境管理智库专家、中国环保产业研究院特聘专家、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环保产业政策与集聚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垃圾焚烧专家委员会委员。住建部指导《城乡建设》杂志编委、《环境卫生工程》杂志编委、财政部指导《政府采购与PPP评论》杂志编委,并担任上海城投、天津创业环保、中建环能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在PPP专业领域,薛涛现任清华PPP研究中心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PPP专委会秘书长、中国PPP咨询机构论坛第一届理事会副秘书长、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PPP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国合中心PPP专家库成员、中国青年创业导师、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智库成员、中国城投网特聘专家等。
20世纪90年代初期,薛涛在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负责世界银行在中国的市政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其后在该领域积累了十二年的环境领域PPP咨询及五年市场战略咨询经验,曾为美国通用电气等多家国内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对环境领域的投融资、产业发展和市场竞合格局有着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着力于环境产业与政策研究、PPP以及企业市场战略指导等方向。